2018年2月12日 星期一

10 AMAZING ANIMALS That Humans Hunted Into Extinction


我科學家發現蟲“食”塑膠





我科學家發現蟲塑膠
    為解決全球塑膠污染問題提供新思路
    【據新華社北京八日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化學學院教授楊軍等人從蟲子吃塑膠的現象出發,研究證實昆蟲及其腸道微生物可高效降解聚乙烯和聚苯乙烯,這一重要發現有望為解決全球塑膠污染問題提供新思路。
    源於偶然發現
    北航楊軍教授和斯坦福大學吳唯民博士等研究人員,近日在環境期刊《化學圈》二一八年第一期上以《聚苯乙烯廢棄物在黃粉蟲中的生物降解》為題發表了黃粉蟲嚙食降解聚苯乙烯研究的後續文章。文章說,取自美國的黃粉蟲也能降解聚苯乙烯,補充營養可以增加生物降解率,七種聚苯乙烯廢棄物都能被降解,低密度泡沫塑膠降解最快。第二代幼蟲餵食麥麩和聚苯乙烯可以進一步提高聚苯乙烯降解率。
    楊軍最初的發現源於一次偶然。二○○四年春節期間,他發現家裡裝米的塑膠袋被蟲子咬了很多洞。身為清華大學環境工程專業博士的楊軍想:蟲子咬破了塑膠袋,牠吃進去了嗎?如果吃進去了,牠能消化嗎?
    帶着這些問題,楊軍等人深入研究發現,蠟蟲確實可以吃聚乙烯塑膠,而且其腸道的微生物可以降解聚乙烯。二一四年,他們的論文在環境科學領域頂尖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發表,引起轟動。
    促產業化應用
    此後,楊軍等人繼續研究發現,黃粉蟲可以嚙食並降解聚苯乙烯,而聚苯乙烯就是常見的白色塑膠。二一五年,系統詳實的研究成果再次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吸引了眾多媒體的報道。二一七年,《自然——材料》期刊以《塑膠已經美味可餐》為題高度評價了由楊軍等工作引發的石油基塑膠生物降解的研究進展。
    楊軍說,今後他們將繼續開展塑膠生物降解功能基因和關鍵酶方面的基礎研究,同時從酶工程和材料加工等方面加快產業化應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錢易認為,這是近年來環境科學領域最大突破之一,為解決全球塑膠污染問題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手機使用需有度

手機使用需有度 

加 和   (澳門日報)

    手機使用需有度
    現今,人們經常在公共場合看到一些中學生甚至小學生,全神貫注地玩手機等智能設備。對此,海外媒體早前報道稱,“青少年過度使用手機可能會影響大腦發育”,引起公眾的關注和擔憂。
    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回應稱:“我沒有孩子,但我有一個侄子,我給他在使用設備時設定了一些界限。有些東西是我不允許他接觸的,我不想讓他們出現在社交網絡上。”
    言外之意,庫克似乎認為,青少年過度使用手機的責任應歸咎於社交媒體。
    的確,一方面,智能設備僅是一個載體,是否恰當使用才是問題的關鍵;另一方面,載體與使用方式之間密切關聯,將兩者完全割裂開來又是極不現實的。即使是科技大亨比爾 · 蓋茨,也需要透過為子女設定“熒幕時間上限”來解決這一難題。
    為了防止過度使用智能設備對青少年可能造成的身心傷害, 家長們必須考慮如何引導孩子正確使用智能設備,使之成為促進孩子學習知識、開闊視野的好幫手。同時,科技工作者則亟待研發新技術,為青少年有界限地使用智能設備創造技術條件。

2018年2月7日 星期三

重型獵鷹運載火箭首飛成功 登頂現役火箭運力最強




重型獵鷹運載火箭首飛成功 登頂現役火箭運力最強

科學 2018-02-07 11:29 手机央广网





【環球網智能綜合報道】據外媒報道美國當地時間6日,太空探索公司SpaceX試射的獵鷹重型火箭已成功發射升空,將把一輛特斯拉跑車送入繞太陽飛行的軌道。這是該公司迄今為止最大、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運載發射系統。
按照原計劃,獵鷹重型火箭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場首次發射試飛,計劃發射時間為當地時間下午1點30分左右發射。馬斯克發文稱:「上層大氣風速比最大允許負荷高出20%,為此推遲1個小時發射,等待風力減弱。」
北京時間2月7日凌晨4時45分,火箭的三個大型推進器點火發射,在震耳欲聾的呼嘯聲中穩穩升空。據據SpaceX稱火箭擁有3個推進器共27個引擎,能夠提供超過200萬公斤的推力。就負載能力而言,獵鷹重型火箭載荷量超過目前其他運行的火箭一倍以上,可以將約63.5噸的貨物運送到地球的低空軌道,具體舉例來說就是這枚火箭強大到足以將一架滿載的波音737噴氣式客機送入軌道。
下面是其運載能力的幾個數字:
1. 近地軌道(LEO)運載能力:63.8噸,基本等於10頭成年的非洲大象;
2. 地球同步軌道(GTO)運載能力:26.7噸,運得更遠了,但運個4頭大象還是沒問題的;
3. 火星軌道運載能力:16.8噸,如果火星降落問題不考慮,分分鐘丟兩頭大象到火星上;
4. 冥王星運載能力:3.5噸,這可是最近都有43億公里(繞地球10000圈)的一顆星球,「重型獵鷹」還是能夠運兩台小轎車過去。
除了大推力之外,獵鷹火箭最為值得稱道的一點是它的經濟和環保,此次發射的三枚一級箭體全部實現回收,而其中兩枚助推火箭還是此前用過的回收推進器,由此也可見 SpaceX 的回收技術已經十分成熟。
馬斯克一直是移民火星的夢想者,而也在為讓這個夢想的實現一直在不斷努力推進,他認為,獵鷹重型火箭就是目前能為移民太空所拿出來的最好的工具,無需推倒整個火箭重新設計、無需改變過多結構、三個火箭助推器就讓Falcon Heavy的表現達到了一個全新的層次。
而且從使用的角度上來說,「重型獵鷹」非常省事,因為兩個側助推器都會返回發射地,只有主助推器才會降落在海面,大大降低了回收所需的費用。
而這次火箭發射搭載的貨物是馬斯克自己的楊桃紅色Tesla Roadster跑車,這輛車上還用SpaceX為未來宇航員定做的服裝打造了一個「虛擬乘客」,並且被擺成了像在郊外兜風一樣的造型。車上同時還將不間斷播放一首歌——來自David Bowie的《Space Oddity》。根據SpaceX的計算,這輛Roadster在進入「地球-火星」轉移軌道之後,將在太陽系內長時間飛行,如果沒有任何意外的話(其他物體在軌道上撞擊),這輛車將會在宇宙中飛行超過10億年。
這次試飛嘗試,其實背後風險重重,Space X創始人馬斯克稱:「這是一次測試任務,而且存在許多可能出現問題的地方。我們並未期盼會有完美的表現。氣候條件不錯,火箭看上去也不錯。這將是一次令人激動的測試,但也有可能是一次令人激動的大爆炸。」
馬斯克甚至在當地時間周一的簡報中稱,「我甚至認為它不將發射台炸成碎片就是一種成功,畢竟這枚火箭相當於400萬磅TNT炸藥。」
儘管「重型獵鷹」火箭受到多方青睞,但它並不是市場唯一的選擇。《科學》雜誌指出,在接下去的幾年時間裡,SpaceX將遇到挑戰。它的競爭者不僅有來自NASA的空間發射系統,還有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的藍色起源公司。藍色起源將在2020年首次公布自己的可重複利用的「新格林」號火箭。ULA也在努力研發「伏爾甘」火箭。
環球網智能認為,與和俄羅斯的舉國體制不同,SpaceX是一家私人太空探索公司,就這一點來說馬斯克的成就是前無古人的,獵鷹重型火箭的成功發射,讓其在商業火箭發射領域的競爭力大大增強,這也會讓中俄兩國在市場競爭中更有壓力,不過對於整個人類來講,這仍然是一次了不起的進步。

2018年2月6日 星期二

遠古蜘蛛有長長的尾巴

纖毫畢現!琥珀現億年前遠古蜘蛛 生活在恐龍時代有長長的尾巴

2018/02/06 來源:前瞻網
近日,科學家們在1億年前的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種遠古蜘蛛物種——「應氏奇美拉蛛」(Chimerarachne yingi)的足跡。
科學家介紹,這種蜘蛛生活在恐龍時代,喜居在潮濕的緬甸熱帶雨林中。此次發現的「奇美拉蛛」有2隻為雄性,4隻蜘蛛被完整地包裹在4塊琥珀中。研究人員還驚喜地表示,這種動物有可能至今還存在於東南亞的熱帶雨林中。
「奇美拉蛛」(Chimerarachne yingi)的命名來自希臘神話中的怪物,這個怪物是由一個以上的動物組成的。這些蜘蛛的樣子和蠍子竟頗有相似之處——有些令人毛骨悚然。它們的尾巴有70多節,比身體長出1.5倍,上面還附滿了細細的刺毛,被用作尋找獵物或逃避掠食者的感官裝置。
另外,「奇美拉蛛」的攻擊和捕食工具還有一副「毒牙」,可以將毒液注入昆蟲中,像爪子一樣夾在鉗子裡。
根據瑞士伯爾尼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在線資料庫——世界蜘蛛目錄(2018)此前最新數據,全球一共發現4075屬47273種蜘蛛。「應氏奇美拉蛛」的發現,彌補了蜘蛛演化中一個重要缺環,即烏拉爾蛛目和現代蜘蛛間的缺環。這些蜘蛛同時具有現代蜘蛛的特徵,也有原始蜘蛛的特徵,為了解蜘蛛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關鍵證據——蜘蛛的古老祖先竟長著尾巴!
據悉,這一發現是由一個國際團隊共同作出的成績,包括堪薩斯大學和來自中國,德國,維吉尼亞和英國的研究人員。其中中國的團隊主要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博和黃迪穎領銜。
2月6日,這篇研究論文方式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生態學與進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

2018年2月5日 星期一

澳門細蟻

青洲山發現新物種細蟻
「新物種細蟻」的圖片搜尋結果
    黃潔貞促保育原生態開發旅遊教育
    【本報消息】最近,有在台就讀研究生的本澳學生,於青洲山發現新物種——澳門細蟻,並獲國際學術期刊刊登。
    共建好家園協會理事長、立法議員黃潔貞讚揚該同學對發掘和保護本澳獨有物種的貢獻,並有感發現新物種,再次凸顯保育青洲山的重要性。促請當局加快保育工作,以免珍貴物種及原始生態受到影響。
    黃潔貞過去多次強調,青洲山不僅擁有豐富的歷史文物資源,更具有本澳碩果僅存的自然生態。其原生植被與珍貴古樹,過去亦曾記錄於民政總署及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合作出版的《樹載濠情——澳門古樹名木》,以及不少學術期刊論文研究中,反映當局早已知悉青洲山的生態價值。今次青洲山上發現“澳門細蟻”,再次為青洲山的保育工作帶來重要啟示。
    黃潔貞形容,青洲山是一個寶藏,除原本存在的文物古蹟外,今次更有學生發現螞蟻新物種,不排除山上還有其他尚待發掘的文遺或新物種。為此,她呼籲當局盡快開展文物評定與發掘工作,詳細清點山上文物的種類與數量;並聯同學者、專家及保育人士開展青洲山的文遺與生態研究,透過政府與民間合作,以保育中利用的原則,讓青洲山成為記錄本澳歷史文化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的旅遊教育新地標。
    此外,早前社文司司長出席立法會辯論時,也對成立跨部門小組處理青洲山問題表示認同、義不容辭及責無旁貸。因此,黃潔貞促請其他範疇的部門積極配合,在短時間內成立跨部門小組,落實青洲山文物與自然環境的保育,以及社區環境整治與發展等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