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為何被“降級”
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決定,不再將傳統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視為行星,而將其列入“矮行星”。許多人感到不解,為甚麼從兒時起就一直熟知的太陽系“九大行星”概念如今要被重新定義,而冥王星又因何被“降級”?
“行星”這個説法起源於希臘語,原意指太陽系中的“漫遊者”。近千年來,人們一直認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是太陽系中的標準行星。十九世紀後,天文學家陸續發現了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使太陽系的“行星”變成了九顆。此後,“九大行星”成為家喻戶曉的説法。
新發現挑戰傳統
不過,新的天文發現不斷使“九大行星”的傳統觀念受到質疑。天文學家先後發現冥王星與太陽系其他行星的一些不同之處。冥王星所處的軌道在海王星之外,屬於太陽系外圍的柯伊伯帶,這個區域一直是太陽系小行星和彗星誕生的地方。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天文學家發現柯伊伯帶有更多圍繞太陽運行的大天體。比如,美國天文學家布朗發現的“2003UB313”,就是一個直徑和質量都超過冥王星的天體。
布朗等人的發現使傳統行星定義遭遇巨大挑戰。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通過的新行星定義,意在彌合傳統的行星概念與新發現的差距。
重定義行星概念
大會通過的決議規定,“行星”指的是圍繞太陽運轉、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剛體力而使天體呈圓球狀、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在太陽系傳統的“九大行星”中,祇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符合這些要求。冥王星由於其軌道與海王星的軌道相交,不符合新的行星定義,因此被自動降級為“矮行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