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2日 星期五

2016年1月21日 星期四

冥王星為何被“降級” 

冥王星為何被“降級” 


美國天文學家邁克爾 · 布朗用計算機模擬出“九號行星”的運行軌道(黃色)(路透社)
    冥王星為何被“降級”
    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決定,不再將傳統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視為行星,而將其列入“矮行星”。許多人感到不解,為甚麼從兒時起就一直熟知的太陽系“九大行星”概念如今要被重新定義,而冥王星又因何被“降級”?
    “行星”這個説法起源於希臘語,原意指太陽系中的“漫遊者”。近千年來,人們一直認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是太陽系中的標準行星。十九世紀後,天文學家陸續發現了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使太陽系的“行星”變成了九顆。此後,“九大行星”成為家喻戶曉的説法。
    新發現挑戰傳統
    不過,新的天文發現不斷使“九大行星”的傳統觀念受到質疑。天文學家先後發現冥王星與太陽系其他行星的一些不同之處。冥王星所處的軌道在海王星之外,屬於太陽系外圍的柯伊伯帶,這個區域一直是太陽系小行星和彗星誕生的地方。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天文學家發現柯伊伯帶有更多圍繞太陽運行的大天體。比如,美國天文學家布朗發現的“2003UB313”,就是一個直徑和質量都超過冥王星的天體。
    布朗等人的發現使傳統行星定義遭遇巨大挑戰。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通過的新行星定義,意在彌合傳統的行星概念與新發現的差距。
    重定義行星概念
    大會通過的決議規定,“行星”指的是圍繞太陽運轉、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剛體力而使天體呈圓球狀、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在太陽系傳統的“九大行星”中,祇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符合這些要求。冥王星由於其軌道與海王星的軌道相交,不符合新的行星定義,因此被自動降級為“矮行星”。
太陽系或再現第九大行星 


美國天文學家邁克爾 · 布朗 (美聯社)

畫家根據科學家的描述,繪出“九號行星”想像圖。 (路透社)
    太陽系或再現第九大行星
    美國科學家、“冥王星殺手”邁克爾 · 布朗二十日發表文章說,第九大行星回來了。不過,這一次可不是要拯救已被從太陽系九大行星中除名的冥王星,而是天文學家新發現了太陽系中可能存在第九大行星的證據。
    本報綜合報道
    (新華社/中新社/中央社/新華網)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天文學家邁克爾 · 布朗和康斯坦丁 · 巴特金當地時間二十日在《天文學雜誌》發表文章稱,天文學家發現了“強有力的證據”顯示,在太陽系外圍存在一個遙遠但質量很大的天體,其特徵符合現有的行星定義。
    布朗曾因在二○○五年發現鬩神星導致冥王星慘遭降級而被稱為“冥王星殺手”。現在由他提出發現太陽系中可能存在第九大行星的證據格外引人關注。
    據《科學》雜誌網站報道,布朗和巴特金對於這顆“九號行星”的存在表現出十足的信心。他們是從海王星軌道以外六顆已知天體奇特的聚集方式中推測出那顆行星的存在。消息介紹說,這六顆小天體的軌道近日點都聚集在一起,天文學家認為,這一現象“碰巧”發生的可能性祇有百分之○點○○七。
    繞太陽一周需萬年
    在排除其他可能性之後,科學家認為,是一顆質量相當於地球十倍、冥王星五千倍的行星使得這六顆天體進入到了奇怪的橢圓軌道,與太陽系的軌道平面相傾斜。路透社消息稱,這個神秘的行星如果存在的話,應該位於太陽系邊緣,其運行軌道和太陽的最近距離約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二百倍。它圍着太陽繞行軌道一周需要一萬到兩萬年。
    儘管目前這顆行星的具體位置還比較模糊,但這一發現已經引發天文學界的高度關注,甚至可能激發學家的尋星熱潮。“如果這被證明是正確的,當然這裡還有一個大寫的‘如果’,我想像不出還有甚麼發現會比它更加重要。”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行星科學家格雷戈里 · 勞克林說,“令人興奮之處在於,這顆行星是可以被探測到的。”
    冀五年內找到此星
    《洛杉磯時報》也在消息中說,如果“九號行星”的存在能夠被證實,將會改寫我們對太陽系的原有定義,並幫助科學家探索之前那些未解之謎的答案。
    巴特金說:“這是一百五十年來,首次有確鑿證據證明太陽系內人類對行星數量的‘普查’是不完全的。”他認為,“九號行星”將幫助科學家解釋太陽系邊緣柯伊伯帶許多天體和碎片的奇怪特性。布朗稱,如果該行星確實存在,將是名副其實的第九大行星,希望在五年內用天文望遠鏡觀測到它。


資料來源:澳日

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火星計劃5年實現繞落巡

 我火星計劃5年實現繞落巡
    中國計劃探測火星,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長原民輝十九日在《國際太空》雜誌和《衛星應用》期刊聯合主辦的年度全球和中國十大航天新聞發佈會上透露,中國火星探測項目正在立項,首次發射有望實現繞、落、巡三階段探測任務。《國際太空》雜誌主編龐之浩透露,中國火星探測時間點可能在二年。
    本報綜合報道
    (香港中通社/人民網)
    堪比科幻大片
    人民網十九日報道,發佈會現場播放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製作的中國火星探索影片《探索啟程》製作精良,堪比科幻大片。
    事實上,中國對火星探測的探討和計劃由來已久,二一一年十一月,中國首顆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曾搭乘俄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但未能按計劃實現變軌。印度首顆火星探測器“MOM”其後於二一四年九月安全進入火星軌道,使該國成為亞洲首個擁有火星探測器的國家。同年十一月,中國火星探測系統在第十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首次亮相。
    暫時落後印度
    中國嫦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曾於二一四年五月呼籲,中國在火星探測領域落後於印度,中國科學家有技術能力在二一八年實現既能繞又能落的火星探測,希望中國盡快開展火星探測。他希望中國首次火星探測,能同時創新地實現火星繞、落探測,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國家能在一次火星探測中完成這兩項任務,能一步走到國際先進的行列上去
    因有其他任務
    火箭專家龍樂豪院士也認為,中國無論從火箭、探測器還是測控條件來說,去火星沒有任何問題,之所以沒有及時幹,是因為我們還有其他任務。他認為,以中國現有條件,完全有能力發射一個比印度曼加里安號大得多的探測器,他指中國的火星探測方案可能不止發射一個小衛星,而是一次實現繞、落和行走的一箭三期

    據悉,日本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曾於一九九八年發射,但五年後未能到達火星軌道。